老赵是小区里有名的“养生达人”。退休前,他是中学语文老师,作息像课表一样精准;退休后,更遵循“早睡早起”。每天清晨五点半,天还灰蒙蒙,他就悄悄起身股票配资网站行情,先在床上做“干搓脸”36下,再喝昨晚晾好的温开水300毫升,5点45分准时出门。
绕着小区花坛快走三圈后,他会在单杠上拉三组引体向上,接着跟老伙计们打太极,一套二十四式下来,气不长出面不更色。邻居们常拿他当标杆:“瞧人家老赵,七十有二,精神头儿赛小伙!”
可就在上周三,变故来得毫无征兆。那天清晨,老赵照例五点四十五出门,刚走到花坛拐角,突然眼前一花,脚像踩在棉花上,身子直往前栽。幸好门卫小张眼疾手快,一把扶住,才没让脑袋磕在花坛沿上。
救护车呼啸而至,血压一量:收缩压飙到185 mmHg,心电图提示“窦性心动过速伴ST段压低”。医生说,这是典型的“晨峰血压+体位性低血压”双重夹击,幸亏抢救及时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老赵躺在病床上,满脸疑惑:“我早睡早起、天天锻炼,咋还会出这档子事儿?”医生叹了口气:“问题就出在这‘过早起床’四个字上。”
01
早睡早起真的对老年人好吗?
展开剩余76%“早睡早起身体好”常被长辈挂在嘴边,可对于70岁以上人群,一味追求“早”反而可能暗藏风险。
随着年龄增长,褪黑素分泌峰值提前,老人往往晚上八点就犯困,凌晨三四点醒来,看似睡得够,其实深睡眠减少,清晨觉醒时交感神经瞬间兴奋,血压、心率“冲顶”。
老年人动脉壁增厚、弹性下降,清晨6—10点本来就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,再叠加过早起床,血液黏稠度高、血流速度慢,极易形成血栓。
研究显示,70岁以上老人的核心体温最低点比年轻人推迟约1小时,过早起床相当于在体温低谷期“强行开机”,容易出现头晕、乏力,甚至跌倒。
老年人需要充足睡眠,但不必机械追求“早起”,顺应生理节律更重要。
02
为什么不要七点前起床?
1、避开“晨峰血压”
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,70岁以上人群在清晨5—7点出现血压陡升,每提前30分钟起床,收缩压平均再升高5—7 mmHg。推迟到7点以后,峰值得以“削顶”。
2、给胰岛素一点缓冲时间
老年人糖耐量下降,清晨皮质醇升高会促使肝糖输出增加,过早运动易引发反应性低血糖。7点后阳光充足,体内维生素D合成启动,血糖波动更平稳。
3、减少跌倒风险
凌晨光线昏暗、地面潮湿,老人平衡能力下降,七成跌倒发生在清晨5—7点。推迟起床,等天亮、物业保洁结束,安全系数直线上升。
若晚上22:30上床,建议将起床时间设在7:00—7:30;若23:00以后入睡,可顺延到8点,总睡眠时长保持6.5—7.5小时即可。
03
老人晨起建议做这4点
1、赖床3分钟:
醒来后先平躺,做“踝泵运动”(脚尖向上勾、向下踩各10次),让血液从下肢回流,减少体位性低血压。
2、补水半杯:
夜间不显性失水约300—500毫升,小口喝100毫升温开水,稀释血液黏稠度,比一口气灌300毫升更稳妥。
3、测血压、心率:
家中电子血压计放在枕边,起床即测,数据记录在日历上,连续三天晨压>135/85 mmHg就需就医调整药物。
4、缓坐缓站:
先侧身坐起30秒,再扶床沿站立30秒,感觉无头晕才行走,给心脏和血管一个“预热”过程。
04
晨起不建议立即做的4件事
1、不立刻开窗通风:
清晨低温、高湿、污染物易沉积,老人呼吸道黏膜脆弱,易诱发支气管痉挛。建议等太阳升起、气温回升再开窗。
2、不空腹剧烈运动:
空腹状态下肝糖原储备低,高强度快走或单杠易导致低血糖、心律失常。可先吃一小块苏打饼干、半根香蕉,再开始低强度热身。
3、不用冷水洗脸:
冷刺激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,血压骤升。建议用30℃左右温水,既能清醒又不刺激血管。
4、不立刻弯腰叠被:
椎间盘压力早晨最高,弯腰过猛易诱发腰椎小关节错位。可先将被子平摊晾晒,10分钟后再整理。
七十岁以后,与其追求“起得早”,不如追求“起得稳”。把赖床3分钟、补水半杯水、测血压、缓起缓立四件小事做好,就能让清晨不再成为危险时段。愿每一位老人,都能在太阳升起后,从容地迎接新的一天。
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股票配资网站行情
发布于:广东省天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